-->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 » 国内政策 » 正文

2012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方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3-19  浏览次数:113
核心提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发展改革、财政、水利、科技、国土资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监察、统计、粮食、气象厅(委、局、办)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发展改革、财政、水利、科技、国土资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监察、统计、粮食、气象厅(委、局、办):

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继续开展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监察部、统计局、粮食局、气象局等部门制定了《2012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重点工作、重大措施和工作要求,提出有力有序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努力保持粮食生产发展好势头。现将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切实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全力以赴争取粮食再获丰收。

 
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协调指导小组(农业部代章)

二〇一二年三月 日



2012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方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去年国务院组织开展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狠抓各项措施落实,为实现粮食“八连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将召开党的十八大,巩固和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好形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在连年增产的基础上,我国粮食生产面临产量基数和生产成本高、气候条件和市场变化不确定性等诸多挑战,继续保持稳定增产的难度增大。中央提出,今年继续开展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进一步统一思想,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发展的好势头。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精神,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目标不动摇,进一步推动力量向粮食生产汇聚、资源向粮食生产集中、政策向粮食生产倾斜,立足抗灾夺丰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措施到位,强化考核奖励,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二)目标任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力争夏粮增产、早稻增产、秋粮稳定,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全力以赴争取粮食再获丰收。

——力争夏粮增产。去年冬小麦面积稳中有增,播种质量提高,苗情长势总体正常,有一个好的基础。但冬麦区发生春旱和倒春寒的威胁较大,部分麦田苗情长势不均衡,增加了春季田管的难度。夺取今年夏粮丰收,突出抓好关键环节,加强肥水调控,保穗数、攻粒重,提高单产水平。重点抓好返青期、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抓好起身拔节期、构建合理群体,抓好产量形成期、主攻大穗。突出抓好薄弱地区,加强北方旱地麦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茬麦低产区的指导服务,挖掘增产潜力。突出抓好关键技术,重点落实“一控、四防”技术,即化控镇压控旺长、浇灌划锄防春旱、肥水管理防“倒春寒”、监测预警防病虫害、“一喷三防”防早衰,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力争早稻增产。近年来,春季低温阴雨是影响早稻生产的主要灾害,气象部门预计,华南大部春季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不利于早稻正常生长发育。大力推广集中育秧,在早稻主产区率先开展集中育秧示范,集成推广集中育秧技术模式,提高秧苗质量,推进“单改双”,稳定和扩大早稻面积。大力推广抛秧和机插秧,遏制直播稻,保证栽插密度。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重点防控水稻黑条矮缩病,力争不扩散、不蔓延、不危害。

——力争秋粮稳定。秋粮是粮食生产的大头,占全年的70%。稳定播种面积,扩大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力争在过去连续两年大幅增产的基础上稳定秋粮产量。中国气象局预测,今年我国气象条件将差于上年,春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部分地区可能发生严重春旱。目前,西南部分地区旱情持续发展,东北部分地区旱地缺墒、水田缺水,给适期春播带来困难。东北地区重点推广玉米深松整地、坐滤水种、地膜覆盖、高效节水灌溉及水稻大棚育秧、机插秧等技术,西北地区重点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黄淮海地区玉米重点推广适度密植、中后期追肥、适期晚收等技术,长江中下游水稻重点推广集中育秧、旱育秧、机插秧、抛秧等技术,西南地区重点推广间套种、地膜覆盖等技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水稻种植区大力推广“薄、浅、湿、晒”控制灌溉技术。及早做好防范东北早霜、南方寒露风的准备,确保安全成熟。

二、重点工作及重大措施

(三)狠抓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今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技人员科技兴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重点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新增部分重点用于支持粮食生产发展。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新增部分重点用于引导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完善具体操作办法,适时启动,保持粮价合理水平。

(四)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和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多渠道筹集资金,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继续搞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开展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继续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加强田间工程、农技服务体系、良种科研繁育体系等建设。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仓储设施布局。实施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促进节水增粮增效。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资金,鼓励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还田秸秆、种植绿肥。今年在粮食主产区选择部分县(市)、乡(镇)和村,实施配方肥产业化,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

  (五)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创新机制,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高产创建。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县乡,大力开展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今年继续巩固50个县(市)、500个乡(镇)整建制创建试点,努力打造一批“吨半粮乡”和“吨粮县市”。在粮食优势产区选择5个产粮市(地),率先开展整市(地)高产创建试点,辐射带动更大面积的均衡增产。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推进高产创建示范片与龙头企业、种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大力推进高产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做到高标准农田建到哪里,高产创建跟进到哪里,打造一批大基地,建设一批大粮仓。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整合资源力量,在集中连片的区域因地制宜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

(六)大力推进科技指导服务。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大力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年内要做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重点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实用技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实现全年1亿人次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培育500万职业农民和科技示范户的目标。完善专家联系指导制度,将去年受国务院表彰的200个产粮大县、300名种粮售粮大户作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重点联系点,开展直接指导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型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优势,继续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务模式。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动员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蹲点包片,搞好科技指导服务。认真组织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和机收等作业,重点做好夏收小麦跨区机收、双季稻产区水稻机插和东北黄淮海玉米机收作业的组织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灌溉指导和节水灌溉技术服务。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和人工增雨(雪)防雹作业力度。

(七)着力推进科学防灾减灾。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坚持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根据突发性重大天气变化和粮食作物生长发育进程,组织制定分区域、分作物、分季节、分灾种技术指导意见,提早做好抗灾救灾的资金、物资准备。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加强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大力推进科学抗灾,落实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资金,指导农民因时、因地落实好小麦“一喷三防”等抗灾增产技术。及时搞好种子等生产资料的调剂供应,帮助农民搞好生产恢复。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今年率先在粮食主产区和重大病虫发生源头区的重点防控县全面推进,提升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和防治效果。重点扶持500个规范化的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打造一批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病虫防治专业服务队。加强监测预警,落实防控责任,强化防控措施,打赢区域性重大病虫歼灭战、局部性重大病虫突击战、重大疫情阻截战,全力推进蝗虫、小麦条锈病、水稻“两迁”害虫和一些区域性流行重大病虫的联防联控、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确保飞蝗不起飞成灾、疫情不恶性蔓延、重大病虫不暴发危害,实现虫口夺粮。

(八)加强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搞好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和储备,优化电力调度,保障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供应和用电需要。重点搞好水稻种子的余缺调剂,保证生产用种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强化种子质量检测,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加强化肥等农资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及时发布供求信息,推进产销衔接,依法打击坑农害农价格违法行为,保持农资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利益。

三、组织保障及工作要求

(九)加强组织领导。今年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艰巨,需要政策再强化、工作再加力、措施再加大。各省(区、市)要认真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强化对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组织领导,制定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具体实施方案,加强协调指导,整合资源力量,强化政策扶持,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各地要强化责任落实,层层分解任务,加大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产粮大县(市)要成立由县(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工作小组,确保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投入上动真格,争取继续增产、多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十)加强部门协调。国务院明确要求,由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察部、统计局、粮食局、气象局等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各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切实推动增产行动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关键措施落实。发展改革委加强粮食市场调控,尽快批复今年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形成新的生产能力;财政部抓紧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及早拨付资金,组织实施好东北地区节水增粮行动,安排防灾减灾补助资金;国土资源部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水利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落实好各类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科技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组织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强化粮食科技支撑能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推动基层农技人员绩效工资,以及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政策落实;农业部组织制定分区域、分作物、分季节、分灾种技术方案,扎实开展高产创建,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加快防灾增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气象局加强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开展与农业部门针对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联合会商,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监测、预警与影响评估服务;统计局做好农民种植意向调查,加强产量分析预测,特别要指导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县乡的测产验收,确保产量真实可靠;粮食局搞好产销衔接,组织好粮食收购,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稳定农民收益预期;监察部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和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构建中央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抓粮食生产的新格局。

  (十一)加强督导检查。在总结去年开展工作督导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督导工作方案。今年,要在5月春耕、7月“三夏”关键农时季节,继续组织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成员单位,赴粮食主产区和重灾区开展工作督导,推动各项政策和防灾减灾措施落实。各地要建立相应的督导制度,切实帮助基层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统计部门要建立省以下粮食生产监测调查制度,严格核实产粮大市、产粮大县及粮食高产创建区粮食生产数据。

(十二)加强考核奖励。去年,国务院和一些省份开展了粮食生产表彰奖励活动,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民群众务农种粮和农技人员科技兴粮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粮食和农业的良好氛围。今年,要完善粮食生产考核奖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农业部在总结近几年粮食表彰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制定表彰方案,严格规范评审,对今年发展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产粮大县、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种粮大户进行表彰。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考核奖励办法,开展粮食生产表彰活动,调动各方面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十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在“三夏”、“三秋”重要农时季节和抗灾救灾的关键时节,大力宣传各地抓粮食生产和抗灾救灾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今年,重点对受国务院表彰的产粮大县、科技人员集中进行宣传报道,营造重农抓粮的良好氛围。

 
 
[ 政策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政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主办单位:重庆市綦江区善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渝ICP备2020011060号-2


渝公网安备 50022202000325号